閱讀|成功沒有期限,耐心成就光芒《大器可以晚成》(歡迎收聽 Podcast)

有一句話說:「英雄出少年」,意思是說,傑出的人才多來自年輕人之中。如果一個人很年輕就取得了成就,很容易就能獲得高度讚賞或被爭相報導。但是在光譜的另一端,有些人在他們的時區內耐心的打磨著,最後繳出驚人的成績。這些大器晚成的成功者,同樣令人感到振奮、同樣值得被認同及讚賞。

這次分享的這本《大器可以晚成》,就是要獻給那些還沒準備好要發光發熱,但是仍不放棄走向自己命定道路的人。

閱讀|成功沒有期限,耐心成就光芒《大器可以晚成》(歡迎收聽 Podcast)

還記得多年前有一系列的書叫做「35 歲前一定要……」,自古以來,我們把三十而立奉為圭臬,似乎不在這個年紀之前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或成就,就是失敗;也常常會有街訪主題為「30 歲應該要有多少存款?」的影片,而這個風氣似乎又拓及到更年輕的族群了。前陣子逛書店時,看到一本關於「20 幾歲就該知道的事」的書。就如同本書中所說:「現在的文化強烈期望年輕人成功得更多、更快、更早,並且傳達出一個清楚的訊息,你現在就得成功,否則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。」

現在的社會很多元,也鼓勵我們可以及早探索自己的興趣及志向。不過矛盾的是,也許是擔憂付出的成本,我們的文化同時也不支持為了樂趣而投入練習。要是無法及早嶄露頭角,就會想要趕快停損,轉而投入更擅長的項目。

然而,誠如書中所說,無法及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身體的限制、童年的創傷、社經地位、城鄉差距,抑或純粹是運氣不好。

而當年紀漸長,又會被許多責任、意外、疾病等因素限制住,因此也會拖延我們發揮天賦的時間。不過重要的是,不管在社會文化的觀點下,我們多微不足道。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還有綻放光芒、成就非凡的機會。

年紀越大越聰明?

人的認知能力會在不同年齡達到高峰,二十歲時,資訊處理速度達到高峰,短期記憶力則是在 25 歲達到高峰,並且持續到 35 歲;而社會理解(例如理解他人情緒)則是在 45 歲左右達到高峰。而有一個能力達到高峰的年齡出奇的晚,就是言語知識的能力(晶體智力,包括一般常試、語文理解等能力),會在 65 歲左右達到高峰。

關於晶體智力會在中年之後陸續上升的概念,在《重啟人生》書中也有闡述。我們以為在年輕取得成功之後,就會逐漸走向谷底。而事實上,晶體智力,也就是我們後天學習的知識、技能與經驗,在暮年才達到頂峰。

書中舉神經科學家派翠西亞・瑞特-洛倫茨的話說:「人腦始終能保持彈性,重新組織,維持能力。」這意味著,只要我們樂於付出心力,保持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,我們一生中便能在達到不同的腦力高峰下,連番大放異彩。

大器晚成者的六大優勢

除了晶體智力會在中年之後逐漸升高,大器晚成的人還有什麼優勢呢?

首先是好奇心,根據作者觀察,大器晚成的人似乎保有更多童年的好奇心。好奇心對創新至關重要,而且也能帶來動力。接著是同情心,因為經歷過人生的苦難與折磨,大器晚成的人能夠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難處,並知道如何伸出援手。也因為如此,大器晚成的人會更懂得反思深省,比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。再來是韌性,大器晚成的人更熟悉逆境,會更有克服逆境的竅門和想法。

第四個優勢是沉著,能夠在艱難的狀況下,保持內心的平靜與鎮定。書中舉 2009 年成功將客機降落在哈德遜河上的薩利機長為例,當時的薩利機長五十八歲,駕駛的飛機在飛行途中遭遇鳥擊,導致兩具引擎失靈。薩利機長冷靜地解決危機,成功降落飛機並讓所有人員生還。第五個優勢是洞見,隨著年紀增加,左右腦發展完全後,不僅能夠生成新想法,也更能判別哪些想法是重要的、管用的。

最後一個大器晚成的人獨有的優勢是智慧,到底什麼是智慧?書中分享幾位學者與作家用來形容智慧的話語,包含「考量到現實狀況的深思行為」、「應對生活實際根本層面的老練知識系統」、「智慧是能看見我們年輕時不易看見的生命層次」。研究指出,智慧在 40-50 歲之間攀上高峰,然後會維持頂點直到生命最後一刻。

這六個優勢由時間淬煉而成,大器晚成的人即便經歷重重阻礙、產生自我懷疑,或者在壓力下不得不從眾。但只要保有耐心,最終我們會發現這些優勢,並且這些優勢會幫助我們施展真正的潛能。

大器晚成者如何開創自己的路?

那麼想要依循自己的步調去探索、創新的大器晚成者,如何跳脫主流文化的主宰呢?

作者給出的顛覆建議是放棄,放棄糟糕的工作、討厭的課程、勉強經營的友誼,與讓我們感到後悔的行動。社會給予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成功來自於堅持,放棄代表我們是草莓族,扛不住壓力,意志不夠堅定。

堅韌確實能帶來成功,但有時候放棄才是正確的選擇。尤其是對大器晚成的人來說,善用放棄常能帶來更好的結果。因為韌性和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,就是要在需要的時候,讓你好好堅持下去,如果硬要投入一個連自己都不完全相信的事物或領域,只會自我耗損。

書中分享社會心理學家羅伊・鮑邁斯特的研究,研究中分兩組人,先讓這兩組人吃一些食物,吃完之後開始解題目。不過這兩組人分配的食物不同,一組分配到的是巧克力和餅乾,一組分配到的是生蘿蔔,哪一組的人吃完食物之後能夠解題更久呢?答案是,分配到巧克力和餅乾的人堅持解題目的時間,比吃生蘿蔔的人多了一倍!因為吃生蘿蔔的人,他們的意志力在抵抗餅乾的誘惑時,就被耗掉了大半!

從健康的角度而言,放棄無法達到的目標,能讓荷爾蒙分泌更健康,睡眠品質也比較好;不放棄則會讓我們持續緊繃、憂鬱和沮喪,也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。也就是說,在不對的地方堅持,對身體也有害處。

快點失敗

書中分享一句矽谷名言:「愈常失敗,就愈快成功。」為了失敗,要勇於嘗試,而錯了,也要勇於放棄。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史蒂芬・李維也説:「快點失敗」。我們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,但我們也往往太關注於那唯一的成功,卻忘了成功是由無數的失敗累積而來。如果人生的計分版不是以成功來計算,而是以嘗試後的失敗來計算,會不會改變你我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行動力呢?

想直面挑戰就得提升自我效能

面對想要達成的目標,要讓我們能夠付諸行動,還牽涉到一件重要的事,亦即自我效能高低。自我效能在面對難題,和追尋目標時扮演重要的角色,尤其對大器晚成的人更是如此。自我效能主要來自於精熟經驗和社會楷模,精熟經驗是指擅長某樣事物或達成某個目標,例如成績出色、稱霸球場或通過面試;社會楷模則是指當看到和我們相似的人取得成功,就更相信自己也有成功的能力。而大器晚成的人通常無法透過這兩件事來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。

自我效能低的人會避開困難的挑戰,而且往往會關注自己不好的表現。對於大器晚成的人來說,提升自我效能才能夠帶來打破社會規範的自信,走自己的路,追尋自己的成功。

想要提升自我效能,善用自我對話就能激勵自己。透過自我對話,好比一句簡單的「我可以」,就能減少自我懷疑,增加自我效能。而研究還發現,用自己名字稱呼或用第二人稱的角度跟自己對話,能更客觀的審視情況,能讓自己在壓力下表現更好。舉例來說,對某件事情害怕而裹足不前時,對自己說:「為什麼你這麼害怕?」比説:「為什麼我這麼害怕?」能讓自己覺得更不丟臉,表現也會更有自信。

同樣的,口頭鼓勵也不限於自我對話。如果想要鼓勵別人,幫助提升他人的自我效能時,別說:「這有什麼難的?」改說:「這是個挑戰,但你可以的。」

作者說:「成功沒有期限,我們的未來可以改變。」大器晚成者並非不會自我懷疑,而是能夠在困境中發揮優勢,不斷地提升自我效能,勇於嘗試並擁抱失敗,一旦找到自己的熱忱與適合的環境,就能說出自己動人的故事。

收聽 Podcast


一起來社群聊天(◕ܫ◕)

分享你的喜愛
育群營養師
育群營養師
文章: 98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